志書中的“孟津十景”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7-31 來源:
清康熙四十八(1709)年《孟津縣志》列定孟津十景:“邙山晚眺、圖河夏漲、半坡春游、漢陵曉煙、鳳山欲雨、柿林點翠、夾灘漁艇、盟津古渡、梁橋積雪、石坂新篁。”現摘錄如下:
1、邙山晚眺
邙山東西橫亙黃河南岸,為古都洛陽北部屏障?!逗幽细尽份d:邙山經澠池、新安、洛陽、孟津、偃師、鞏縣六縣,東西長三百八十余里,凡三十三峰,山名以縣各異。
邙山核心區(qū)域位于古都洛陽城區(qū)以北的孟津,以古瀍水源頭榖城山、潛亭山為中心,周圍有縞羝山、平逢山、宜蘇山、無澗山。沿黃河向東,有小浪底鎮(zhèn)境內的黃鹿山、柏崖山,白鶴鎮(zhèn)境內的和山、樊山、藥籃山,會盟鎮(zhèn)境內的崝嶸山、書案山、馬鞍山、還金山、翠微山、同盟山等。邙山是唐《洞天福地記》所列七十二福地之一。古代邙山,林木森列,蒼翠如云。夕陽西下,暮色茫茫,俯瞰城郭,華燈初上,大河東流,蔚為壯觀。邙嶺上下,走出了西漢文學家賈誼、唐代文學家韓愈、北宋畫家武宗元、明清書法家王鐸、現代作家李準等文化巨匠,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。孟津的邙山,擁有中國最大的陵墓群,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、北魏孝文帝元宏等帝王陵寢,長眠著西漢文學家賈誼、東漢外交家班超等千古英杰。古人慕名登臨,留下大量詩文。李白寫下了“黃河三尺鯉,本在孟津居”;王維寫下了“家住孟津河,門對孟津口”;韓愈寫下了“我家本瀍穀,有地介皋鞏”。
邙嶺逶迤,大河奔騰,使無數人心馳神往。邙山晚眺,不但為孟津著名景觀,早在明代就被列為“洛陽八大景”之一。
圖河,源于朝陽鎮(zhèn)東部石溝、瓦店兩村間的邙嶺腹地,流經送莊、白鶴、會盟三鎮(zhèn),由龍馬負圖寺前,向東北注入黃河。沿途有(伏羲畫)卦溝、(龍馬)負圖村、上河圖村、下河圖村、(栓)馬莊等地名。夏季雨后,群流匯聚,圖河暴漲,氣勢蔚為壯觀。清嘉慶《孟津縣志》載王筍詩《圖河夏漲》:“清河一曲抱村流,雨后鯨濤萬壑收。自有淵源發(fā)道脈,常觀浩渺達神州。波翻太液星辰動,雷卷靈湫羲象浮。兩岸居人相望處,環(huán)聞沛澤足千秋?!?/span>圖河,以龍馬負圖和伏羲畫卦為中心,有很多歷史傳說。中國最早的史書《尚書》載:“伏羲王天下,龍馬出河,遂則其文以畫八卦,謂之河圖?!饼堮R負圖出于孟津黃河。伏羲在這里降服龍馬,依其背負的圖紋畫出河圖八卦,創(chuàng)立了最早的文字符號,結束了混沌蒙昧,開啟了華夏文明,被奉為人文之祖,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。在圖河故道邊,始建于晉代的龍馬負圖寺,人們尋根問祖,感念伏羲功德,又稱其為伏羲廟。龍馬是黃河的精靈,是炎黃子孫的化身。在祖先的世界觀里,龍馬等同于純陽的乾,剛健,明亮,熱烈,高昂,升騰,飽滿,昌盛,發(fā)達。《周易·乾卦》有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?!?/span>
源于孟津的龍馬精神,已經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,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,激勵著孟津人世世代代奮發(fā)進取、生生不息。
位于今孟津區(qū)會盟鎮(zhèn)下古村南邙山北麓神州坡,因宋代邵雍在此居住而得名。
神州坡的半山坡,古有碧霞元君廟,明嘉靖元年(1522年)、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、清乾隆五年(1740年)三次翻修。正月十九廟會日,民間雜耍熱鬧非凡。神州坡,是古孟津縣城邊距離最近的名勝。每逢春暖花開,人們登臨踏青,北望黃河,盡收眼底。邵雍到此,曾作《黃河》:“誰言為利多于害,我謂長渾未始清。西至昆侖東至海,其間多少不平聲。”位于今孟津區(qū)白鶴鎮(zhèn)鐵謝村。清明前后晨曦初現,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陵園古柏林中紫氣蒸騰,狀若輕煙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陵園時,人們曾看到并拍下該景象。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勤勉有為的開國帝君,他發(fā)展生產力,促進社會穩(wěn)定,被后世稱道。而漢陵有三大奇特之處:枕河登山、漢陵曉煙、神秘柏林。這里有一千多株宋代以前的古柏,是洛陽地區(qū)最大的古樹群落,連同其他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,不少人多次參觀,這里就不再細述。首陽山,位于孟津、偃師交界處,孟津境內部分稱鳳凰山,該山為漢魏洛陽故城北側制高點,也是整個孟津東部制高點。傳說伯夷、叔齊扣馬而諫,阻勸武王伐紂。武王滅紂后,伯夷、叔齊隱居該山,不食周粟,凍餓而死。當地有民歌《昔日里有一個二大賢》廣泛流傳。鳳凰山,見于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“鳳凰鳴矣,于彼高崗”?!吨駮o年》載,周成王定都洛邑,率文武群臣到卷阿游樂,見鳳凰飛舞,即興歌曰:“鳳凰翔兮于柴庭,予何德兮以威靈!”卷阿,是彎曲的土山。鳳凰山,北靠鳳鳴崗,三面環(huán)山,南邊平地直通洛河岸邊,形似簸箕,故稱卷阿。鳳凰山下的漢魏故城有成周城,鳳凰山乃為成周城的標志。
孟津民諺“鳳凰山戴帽長工睡覺”,意為鳳凰山頂烏云籠罩預示天要下雨。現平樂鎮(zhèn)鳳凰山森林公園之山即此山。
古代孟津轄區(qū)為今橫水、小浪底、城關三鎮(zhèn)北部和白鶴、會盟大部,沿黃河南岸東西向分布??h境西部沿黃丘陵,種植有很多柿樹。秋季,柿樹葉子遇霜呈紅色,宛若丹霞。尤其白鶴鎮(zhèn)柿林村山嶺間最為好看。柿樹,耐干旱瘠薄,遇災荒年景所結柿子可做食物充饑,被孟津人稱為木本糧食、鐵桿莊稼,是大家最愛種植的鄉(xiāng)土樹種之一。1958年冬,河南省委副書記楊玨下放孟津縣橫水公社寒亮大隊勞動改造三年。生活極度困難時期,他總結孟津經驗,建議發(fā)展柿樹。楊玨平反后,中南局書記陶鑄和他談話,他還建議發(fā)展柿樹。陶鑄指示其寫出專題文章,刊登在《中南通訊》。災荒年景,困難時期,這些柿樹結下的柿子幫助很多人渡過了饑荒。2012年,林業(yè)部門古樹名木普查,小浪底鎮(zhèn)李家?guī)X村發(fā)現洛陽最大的古柿樹群落,數量150棵,平均樹齡達150年以上。
在白鶴鎮(zhèn)西霞院大壩下游至會盟鎮(zhèn)黃河公路大橋河段,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,形成河中島嶼,古書典籍稱沙洲,當地人稱夾心灘。自古以來,漁民在黃河中的沙洲周圍捕魚,槳聲蕩漾,漁歌傳情,形成孟津勝景。
黃河在孟津沖出最后一段峽谷,河面展寬,水流變緩。白鶴東部至會盟鎮(zhèn)河段,是古代洛陽通往華北的重要渡口。歷史上,黃河古渡口商賈云集,曾是孟津最富庶之地。中國南方連接俄羅斯的萬里茶道由孟津渡河,帶動了經濟文化發(fā)展。古渡口走出了上世紀著名的曲劇黑頭創(chuàng)腔藝術家謝祿,形成了著名特色快餐“鐵謝羊肉湯”。中央電視臺90集紀錄片《茶葉之路》中,第50集“黃河古渡”就是專門講述這里的故事。
位于邙山北麓今孟津區(qū)會盟鎮(zhèn)屋鸞村。唐武周時期,武則天在東都洛陽賜該地給著名宰相狄仁杰,后封狄仁杰為梁國公。該地背依邙山,古有梁周寺、梁公墓,前有河橋,名梁公橋。志載,梁周寺建于唐開元二十三(公元737)年。20世紀70年代初,梁周寺尚存享殿、東西廂房、山門等建筑,后因遷學建校拆除。梁周寺古橋,因狄仁杰被封“梁國公”而稱“梁公橋”。
清詩人蔣家炳有《梁橋積雪》:“橋記梁公跡,冰心共雪清。絮鋪山徑軟,花襯馬蹄輕。欄外飛沙白,溪頭照水明。有人披氅過,懷古仰名卿?!鼻寮螒c孟津縣令趙擢彤《梁橋積雪》詩:“探梅兼踏雪,詩囊掛驢背。緩歩過梁橋,但見漁翁醉。醉倒雪中眠,一領蘆花被?!鼻寮螒c布政使司理問、孟津人蘇昉《梁橋積雪》詩:“日霽林明冷翠微,小橋殘雪映朝暉。灞陵詩思知多少,驢背梅花緩緩歸?!?/span>
位于今孟津區(qū)正北的白鶴鎮(zhèn)牛王村小清河。小清河自城關鎮(zhèn)楊莊官寺溝發(fā)源,至白鶴鎮(zhèn)河清村入黃河。在牛王村北赭石峽谷中,河水沖刷形成光滑平坦的巨大石板,周圍遍布翠竹。清明前后,新竹生于石縫,飛泉潺潺,如簾如幕,形成絕妙之境。
清嘉慶間,孟津知縣趙擢彤到此詠詩:“過雨土膏潤,新篁茁石坂。葉葉復枝枝,蔭此苔與蘚。緬懷輞川人,日上琴絲緩?!?趙知縣面對石坂新篁,想起了在孟津寫下詩篇的唐代詩人王維,發(fā)出了“日上琴絲緩”的感慨。
清嘉慶間布政使司理問、孟津人蘇昉游石坂新篁寫道:“雨洗山原地絕塵,萬竿修竹翠生筠。誰參玉版禪師偈,碧岫云龕綠水濱?!?/span>
小清河石坂新篁向下不遠,是今白鶴鎮(zhèn)河清村。這里古有繁華渡口,為唐宋兩朝河清縣治所在。由河清村可進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景區(qū),觀看當代治理黃河的偉大工程。
星移斗轉,滄桑巨變。以上古代孟津勝景,有的依然存在,有的僅留遺址。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(fā)展,孟津不斷涌現出新的勝景: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“高峽飛瀑”、黃河西霞院水利樞紐“魚躍平湖”、國家黃河濕地“萬羽競翔”、中國最長的東西向G310國家高速公路“鐵流飛馳”、洛陽機場“空中門戶”……今天,一處處新景,正在孟津兒女勤勞智慧的雙手中誕生!
()